大閘蟹"長毛"病三治在養殖大閘蟹的過程中,有時會在頭胸甲和腹肢等部位長出毛狀物,如不及時防治,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.大閘蟹"長毛",主要是由于大閘蟹體表寄生水霉菌,絲狀藻,固著類纖毛蟲所致,治療的關鍵是辨明病因,對癥下藥. 水霉病 水霉菌菌絲呈灰白色棉絮狀,可使大閘蟹身上產生毛狀物.發病原因:蟹池水質過肥,不清新,注水量少及蟹體受到機械損傷等.防治方法: 陽澄湖大閘蟹 (1)大閘蟹池用生石灰清塘可減少此病發生.帶水清塘每畝用生石灰120~150公斤;大閘蟹苗種入池前用濃度為2%~5%的氯化鈉溶液藥浴8~10分鐘,可有效殺滅細菌和寄生蟲. (2)大閘蟹種入池操作過程中要盡量仔細,以防蟹體受傷,在以后的生產中避免在水溫15℃以下的條件下處理養殖大閘蟹,以免凍傷或擦傷. (3)發病時,每畝池塘用二溴海因(有效含量10%)200克,化水全池均勻潑灑,連用2~3天. 絲狀藻病 絲狀藻附著在大閘蟹體表,使大閘蟹體表著生較長的綠色絲絨毛,絨毛彎曲無規律.發病原因與水質過肥,pH值小于7,池中生青苔等有關.防治方法: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15公斤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,提高池水pH值,并用青苔素200克,拌土全池撒施,8小時后換掉部分池水. 固著類纖毛蟲病 聚縮蟲,累枝蟲等寄生或附著在河蟹的背殼,步足以及鰓上,會形成絨毛狀.發病原因:由于大閘蟹池水質過肥或長期不換水所致.防治方法: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500克纖蟲凈等殺蟲劑加水全池潑灑. 陽澄湖大閘蟹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