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時節(jié)吃什么東西,在我國的詩歌和俗語里有著充分的反映。例如“桃花流水鱖魚肥”(唐·張志和《漁歌子》),“黃梅過后白魚跳”(清·郭麐《白魚》),“清明螺螄谷雨蝦”,“小暑黃鱔賽人參”……民間把此間的吃物稱為時鮮貨,即當(dāng)令時節(jié)又鮮又嫩又水又靈又肥又美又香又甘的好東西。可是,對時鮮貨要辨其雌雄,別其月份,“九月團臍十月尖”,九月吃團臍的雌蟹,十月吃尖臍的雄蟹,在眾多的吃物中,恐怕唯獨螃蟹。 陽澄湖大閘蟹 螃蟹的雄雌,早在三國魏·張揖的《廣雅》里已被指出:“其雄曰蜋螘,其雌曰博帶。”這稱呼的來歷、根據(jù)和起名的緣由,已經(jīng)說不清楚,可是卻反映了對螃蟹雌雄的識別已有近兩千年之久。大概因為“蜋螘和博帶”的名稱過于怪異,接著就被形象、直觀、通俗、易于把握的名稱“尖臍和團臍”所取代,獲得了人數(shù)更多、范圍更大、頻率更高的流傳: 尖臍猶勝團臍好。(唐·唐彥謙《蟹》) 一詩換得兩尖團。(送·蘇軾《丁公默送蝤蛑》) 團臍磊落吳江蟹。(宋·陸游《小酌》) 團雌還卻勝尖雄。(宋·沈偕《蟹》) 跟著,詞典里也作出了解釋。宋·陸佃《埤雅》:“蟹,水蟲,殼堅而脆,團臍者牝,尖臍者牡也”;團臍就是雌蟹,建起就是雄蟹。大家知道,螃蟹的幼體是有尾巴的,尾巴不停地伸屈和彈動,便可以使身體游泳自如,到處覓食。后來,它蛻殼成了幼蟹,這尾巴就熨帖在身體的腹面,開始的時候均為狹長形,到了成熟期,雌性漸成圓形(團臍),雄性則為狹長三角形(尖臍)。于此,這團臍和尖臍成了識別螃蟹雌雄最為顯著的標(biāo)志。 陽澄湖大閘蟹 什么時節(jié)吃螃蟹為好呢?我國先民早就把握。李白說“霜寒博帶肥”,王安石說“秋風(fēng)憶把螯”。洪舜俞說“橙熟而蟹螯肥”,方岳說“菊留秋色蟹螯肥”……在秋風(fēng)起,寒霜降,稻已熟,橙透香,菊綻放的時節(jié)。接著,人們又發(fā)現(xiàn)還有差別,即雌雄肥美期先后的差別,故而又逐漸形成了“九月團臍十月尖”的經(jīng)驗。 九月以團臍為肥美,最早提及的當(dāng)是北魏·賈思勰《齊民要術(shù)》。其“藏蟹法”說“九月內(nèi)取母蟹”;十月以尖臍為肥美,最早提及的當(dāng)是唐·唐彥謙,其《蟹》詩說“湖田十月清霜墮……尖臍猶勝團臍好”。應(yīng)該說,這是在吃蟹的實踐中不斷比較、體察才得出來的,經(jīng)過累積和總結(jié),《余姚縣志》作出了“九月團臍十月雄”的完整表述,接著到了清代,顧祿在《清嘉錄》里又加以申說,云:“有九雌十雄之目,謂九月團臍佳,十月尖臍佳也。”為什么呢?原來雌蟹與雄蟹的成熟期有先有后,在長江下游,江浙一帶,一般在農(nóng)歷的九月,雌蟹先進入成熟期,由輕瘦到豐滿,由空虛而充實,而雄蟹則稍遲,至十月才成熟飽滿。因此,“九雌十雄”或“九月團臍十月尖”,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卻是凝聚著多少代人的經(jīng)驗,并轉(zhuǎn)化出的智慧結(jié)晶。 陽澄湖大閘蟹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