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巴城是江浙滬品蟹之人吃蟹去得最多的地方,近,知名度大,而且了解的也多,于是乎每年的蟹季,去昆山巴城吃蟹似乎已經(jīng)成為一個傳統(tǒng)。巴城有著上千家吃蟹飯店,分布在陽澄湖邊。巴城品蟹文化的根源又在巴城老街,趁著這個國慶十一特意去了一趟巴城老街的大閘蟹去領(lǐng)略一下大閘蟹之鄉(xiāng)的文化精髓。 一蟹“八仙”(鮮)的傳說 八仙過海之前,在陽澄湖逗留數(shù)日,巴城的父老鄉(xiāng)親對張果老、曹國舅、鐵拐李、呂洞賓、韓湘子、藍采和、何仙姑、漢鐘離熱情招待。八仙十分感動,為了報答,就“各顯神通”,變出了八樣水產(chǎn),哥哥鮮美無比:螺螄、湖蝦、鳊魚、桂魚、白絲魚、昂刺魚、鳑鲏魚、青魚。 這樣,陽澄湖就有了“一蟹八鮮。” 蟹為水司令,八鮮坐上賓! 這正是—— 陽澄湖美,巴城蟹肥;“八仙(鮮)”過海,好運相隨! 同時湖蟹,為何還有三六九等之分?陽澄湖蟹為何又特稱“大閘蟹”? 陽澄湖水域?qū)拸V,水質(zhì)清澈,湖底堅硬,水草叢生,耳食豐富。獨特水資源條件派生出優(yōu)質(zhì)“清水湖蟹”。與其他河湖中的螃蟹相比,“陽澄湖蟹”體形健碩,味更鮮美,營養(yǎng)也更豐富。 其外部征表現(xiàn)為: 青背 蟹殼成青泥色,平滑而有光澤。 白肚 貼泥的臍腹甲殼,晶瑩潔白,無墨色斑點。 黃毛 蟹腿的毛長而呈黃色,根根挺拔。 金爪 蟹爪金黃,堅實有力,即使在平滑的玻璃上,仍八足挺立,雙螯騰空,臍背隆起,威風(fēng)凜凜。 “陽澄湖大閘蟹”得名由來已久,頗難輯考。大致有三種說法留船最多: 一曰“蟹以烹炸而食”,炸與閘同音,實為“炸蟹”。此說公認較為牽強; 二曰,漁民以竹為“閘筏:,是陽澄湖一帶獨特的捕蟹方式。故曰:閘蟹”, 此說得到許多學(xué)者認可。 第三種也是最多認同的說法是:螃蟹習(xí)性,一生要經(jīng)歷兩次洄游,途中要翻越一道道水閘,所以稱作“閘蟹”。不管是出于哪一種說法,有一點不爭的事實,就是:陽澄湖蟹個體較大,因此海內(nèi)外皆稱為“陽澄湖大閘蟹”。 嗜蟹者說 天下美味千萬。及論之嗜者,無多,惟蟹也。 蟹神畢卓 東晉時期人。曾官至吏部郎。性格狂放,常因酒誤事。及至丟官。后因盜飲鄰家之酒,至齊白石有題:宰相歸田,囊底無錢,寧肯為盜,不肯傷廉。畢卓自述: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。謂之以“神”,乃因其為有史記載以來第一嗜蟹人,蟹味最早之發(fā)現(xiàn)者、倡導(dǎo)者,“蟹酒相佐供妙”之先行。 隋煬帝楊廣 極盡奢靡,遍歷佳饈。選膳時,百鮮難入其目。惟見蟹,雙目始有神采,喜稱“食品第一”,并親自擦拭、裝飾蟹殼以為樂。若不因人廢言,楊廣當(dāng)為評定“蟹為天下至鮮”之第一任,后人如盧純、焦口、李漁等,皆復(fù)論耳。 蘇軾 詩、詞、文、繪事、音律、飲食,五一不冠絕古今。于天下美食,多有宏論,評荔枝為天下果王;于蟹則自諷“堪笑吳興饞太守,一詩換得兩尖團”。足見嗜之癡之。 蟹仙李漁 天下嗜蟹貪味,莫過于此君。每年歲初,即儲錢以待,蟹季至則“未嘗需負一夕”,與蟹“一生殆相始終”,某年出游未趕上蟹季,便寫“憶蟹”感嘆:蟹時不得歸,歸時蟹已沒。 評蟹“當(dāng)居第一”仍覺不能盡情,望天以問:不知造物于人,何舊何親?視同愛子,款若嘉賓。“薄諸般之海錯,鄙一切之山珍。特生一甲,橫掃千軍”。 古今嗜蟹者,實繁若星燦,陸游、張岱……皆一時之代表,難以盡述矣。 開始品嘗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! 吃完蟹在老街上散散步,既可以消食,還能體驗一下江南水鄉(xiāng)的獨特風(fēng)情。 而一些分散在巴城各個角落的農(nóng)家飯店、生態(tài)農(nóng)莊等也有正宗的巴城大閘蟹供應(yīng)。選擇一家自己喜歡的飯店,嘗嘗當(dāng)?shù)氐霓r(nóng)家菜,也別有一番風(fēng)味。 陽澄湖大閘蟹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