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會覺得蟹味腥氣,特別是吃過蟹之后,手上總會沾染些腥氣,覺得很是尷尬,沒有關系的,在這里小編就告訴大家一個方法,簡單又實用 \ 其實早在宋代以前,就有人很注重自身的清潔的講究,例洗臉、凈手、浴身的時候,沒有成團的“肥皂”,而是使用“澡豆”,而澡豆卻恰恰是以豆子研成的細末作為主料。 在“紅樓夢”中就有一段描述過,賈府女眷賞桂花吃螃蟹,鳳姐“又命小丫頭們去取菊花葉兒、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來,預備洗手”。相必這個細節在今天的讀者眼里,一定覺得很新鮮。宋代以前,洗臉、凈手、浴身的時候,沒有成團的“肥皂”,而是使用“澡豆”,而澡豆恰恰是以豆子研成的細末作為主料。 唐人孫思邈《千金方》介紹了多個用于“洗手面”的“澡豆”制造配方,大都要用到“白豆面”、“畢豆面”、“大豆末”等各種豆面。從這些配方可以看出,“澡豆”的制作極為講究,除了豆末之外,還要用到豬胰、皂角等,以增強去油除垢的效力,另外,珍貴香料更是必不可少。把這種種原料加工處理之后,晾干,搗成散末,細細摻和到一起,就得了成品。 澡豆都是干粉末的形態,由此,一個著名的笑話也由此而來。 王敦初尚主,如廁……既還,婢擎金澡盤盛水,琉璃碗盛澡豆,因倒著水中而飲之,謂是“干飯”。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。(《世說新語》)晉人王敦有幸做了駙馬爺,卻對皇家的生活陣仗一點沒概念。上罷廁所,女奴奉上盛在玻璃碗里的澡豆,王敦卻把散末狀的澡豆誤當成了炒面一類的“干飯”,倒在洗手的金盆里,像老北京喝面茶一樣,把一金盆的澡豆糊糊給喝下了肚。 其實“澡豆”一詞,大約是在魏晉 南北朝 時代流行起來的。這個時期,正是 中國歷史 上的“香料大發現”時代,各種西方的、南方的香料到達中原,讓貴族生活面貌一新。澡豆的最大特點,正是豆面等天然去污原料與珍貴香料混合到一起,散發優雅的香氣。因此,這樣一種衛生用品的產生,顯然與兩漢以來外來香料貿易的繁盛有關。 《千金翼方》“婦人面藥”一節談道:“面脂手膏,衣香澡豆,仕人貴勝,皆是所要。”從魏晉到唐代,澡豆像擦臉油、護手膏、熏衣香等美容品一樣,是貴族士大夫階層的男男女女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。 《千金方》中介紹的澡豆配方,往往奢侈得嚇人,比如其中最夸張的一例(《千金翼方》):“丁香、沉香、青木香、桃花、鐘乳粉、真珠、玉屑、蜀水花、木瓜花各三兩,奈花、梨花、紅蓮花、李花、櫻桃花、白蜀葵花、旋覆花各四兩,麝香一銖。上一十七味,搗諸花,別搗諸香,真珠、玉屑別研作粉,合和大豆末七合,研之千遍,密貯勿泄。常用洗手面作妝,一百日其面如玉,光凈潤澤……”如此暴殄天物的澡豆,似乎在古代也并不多見。不過,富貴人家使用的澡豆中摻加有名貴香料,卻是最普遍的情況。 因此,“菊花葉兒、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”,實際是古代澡豆的一種延續。把綠豆面與桂花蕊等天然香料密封在一起,讓綠豆面染上桂花香氣,就成了吃螃蟹之后,去除手上腥氣的最好清潔用品 所以,在中國很早以前,就已經知道了清潔手上腥氣 的方法,并且逐漸的成熟。特別實在食用大閘蟹的時候,因為蟹本身腥氣可能有的人會不適應,所以便有了手上去腥的清潔方法。 看過這個之后,是不是按捺不住的額吃貨們,已經蠢蠢欲動了。
|